古代的上朝制度是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8:34:29
古代的上朝制度是怎样的?

古代的上朝制度是怎样的?
古代的上朝制度是怎样的?

古代的上朝制度是怎样的?
历史的细节远比今天的电视剧精彩.《中国式官场———回望千年潜在规则》一书,通过史料碎片缀织拼接的方式,复原了古代官场的些许风貌和具体细节,读来饶有趣味且意味深长.
鸡鸣即起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早晨五至七时).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称“朝参”.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道是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所谓“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便是例外了.
借光行路上朝规矩,除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坐椅轿外,其余人一律步行入宫;又因随从不得跟入的缘故,没人给你举灯照明.说是黎明开会,但若是把从宫门步行到朝殿(开会的大殿)这段距离算上,加上御史整队、等候传呼,得提前一些时间抵达.明高启《早至阙下候朝》诗云:“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所述便是常参官提前到达的情景.适值黎明前的黑暗,进宫之后,叫人如何择路而行?据《天咫偶闻》记,明代紫禁城皆有路灯照明,天启时太监魏忠贤当权,才下令尽废路灯,方便夤夜出入.其后,该制度又为清朝继承,紫禁城内,除朝房及各门外,绝无灯火,理由为消弭火患.结果便是百官“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想象其万一相撞或“追尾”之情景,唯有《三岔口》可比.因为无灯照明,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趋朝时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意外,如按现在的制度,当视为工伤死亡,应予抚恤.
当然,这种上班时的牺牲绝不会发生在王公大臣身上.清制,凡亲王与部堂长官上朝,皆有专人打灯引至景运、隆宗二门;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还有,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因为他们提前送到的各种文件和报告或许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程,因而也特许给灯.上述这些灯火,就是广大“无光”上班族防备工伤的借光之源.大体办法,各自赶早,如等早班车似的站在东华门外,远远看见有灯过来,便蜂拥而上,亦步亦趋.没赶上这趟的,只好再翘首以盼下一个“有光”上班族到来.
可惜,导演们拍了这么多清宫题材的影视剧,从未落实过这个“借光上班”的真实细节.
站队有学问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官员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的机关会议,出席者应坐的位次,照例都由会务组使用“名牌”标示,对名入座,不会搞错,古人没发明这个办法,所以“乱班”现象时有发生.
《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记,明神宗时,因朝会时开时辍,“班行遂无定序”.有一次,一个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请编制朝班的蔡献臣分辨是非,老蔡谁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对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错.由此可见,各种朝会有不同的位次安排,这是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官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上班就要出错.
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午前七至九时,这里多指九时)结束,称“散朝”、“放班”或“退朝”.五代以后,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朝时,皇帝并不上殿与百官见面,而是将宰相或首辅等一些重臣召入内殿开小会.小会开完后,宰相出来,领着百官在殿廷行礼后,宣布退朝.《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即位之初,韩琦任宰相,遇到小会时间过长,便照过去的习惯,让其他官员自行退朝.王陶任御史中丞后,为此弹劾韩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执政大臣奏事到辰时还未结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许百官自己退朝,以后便定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