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界新闻传播史的问题1.简述德国法西斯主义专制主义新闻政策2.论述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和演变3.简述加拿大与美国的文化冲突 4.简述语言文字繁多给印度报刊带来的问题 5.论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1:10:05
几个世界新闻传播史的问题1.简述德国法西斯主义专制主义新闻政策2.论述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和演变3.简述加拿大与美国的文化冲突 4.简述语言文字繁多给印度报刊带来的问题 5.论述

几个世界新闻传播史的问题1.简述德国法西斯主义专制主义新闻政策2.论述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和演变3.简述加拿大与美国的文化冲突 4.简述语言文字繁多给印度报刊带来的问题 5.论述
几个世界新闻传播史的问题
1.简述德国法西斯主义专制主义新闻政策
2.论述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和演变
3.简述加拿大与美国的文化冲突
4.简述语言文字繁多给印度报刊带来的问题
5.论述刘少奇1956年时对新闻工作的论述
6.简述日本大众传播媒介的团队体征
7.以英.法.美为例,论述西方新闻自由(发展)思想的形成
8.论述中国对西方新闻文化的反映和跟进

几个世界新闻传播史的问题1.简述德国法西斯主义专制主义新闻政策2.论述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和演变3.简述加拿大与美国的文化冲突 4.简述语言文字繁多给印度报刊带来的问题 5.论述
1.简述德国法西斯主义专制主义新闻政策
1. 成立人民教育与宣传部,对报刊广播电影集中控制;
2. 颁布“报刊主编法”,排除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将新闻宣传作为战争的第四条战线.
3. 将沃尔夫通讯社收归国有,变成德国通讯社,直接控制主要新闻源.
4. 私营的广播电台全部收归国有,大力发展广播用于宣传民众效忠法西斯主义,以及对外宣传.
5. 封闭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全部报刊,禁绝全部公开的反对意见.
6. 用暴力夺取犹太人的两个报团,只保留雅利安血统的霍治堡报团,使之急剧扩张,成为唯一的忠于纳粹党的民间报团,该报团最多时拥有报纸1600家.
7.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机关报《人民观察报》成为主导报纸,还有政府宣传部部长戈培尔的报纸《进攻报》也是主导报纸.

2.论述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和演变
1.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设想和初期众多报刊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后的第九天,列宁起草了一份《关于出版自由的决议草案》,这份文件指出:“工农政府认为,出版自由就是使报刊摆脱资本的压迫,把造纸厂和印刷厂变成国家的财产,让每一个达到一定人数(如一万人)的公民团体都享有使用相当数量的纸张和相当数量的印刷劳动的同等权利.”
2.列宁无商品交换的军事共产主义试验,非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反抗和消灭
列宁于1918年写作《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开始设想实行取消商品交换的劳动公社的试验.他当时把社会的激励力量寄托于党和苏维埃的报刊.他取消了报刊的订阅制.这一设想很快以军事共产主义的形式得到实现.
3.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新闻政策
平叛基本胜利后,苏俄的经济状况濒于崩溃,事实已经证明取消商品交换的共产主义试验是失败的.列宁及时调整政策,从1921年起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生产.在文化出版方面,重新恢复经济核算制,停止报刊的分配制而恢复订阅制.
4.斯大林式的新闻业体制的确立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逐渐建立起党、苏维埃、军队、青年、妇女、农村、文化界等的从中央到基层的报刊体系,所有报刊和广播电台,均有各级党委直接领导.斯大林直接干预报刊工作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3.简述加拿大与美国的文化冲突
美、加文化冲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加拿大在政治上,一方面,作为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不能完全阻止美国节目的进口;另一方面,它又希望保持独特的加拿大民族特性.在经济上,加拿大一方面希望包容为加拿大带来利润的美国节目;另一方面,又不准备接受美国节目对加拿大节目制作业的冲击及其经济后果.在文化上,加拿大政府一方面寻求改变公众对美加之间无边界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又要安抚精英阶层煽动与美国划清界限的偏激态度.
4.简述语言文字繁多给印度报刊带来的问题
印度语种繁多,在报刊统计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也不得不以18种主要地方性文字来划分报刊种类.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语成为唯一流通全国的语言,但是懂英语的人大都是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占总人口的比例小于1/10.
语言繁多造成的沟通障碍确实从整体上影响了印度的新闻业的发展速度,还有许多诸如各种文字间的翻译、电讯传播耗费的时间等问题,.
唯一能在全印度社会流通的只有英文报刊,但即使是全国性英文报纸,在十几个大城市发行,平均到每个城市的发行量也是有限的.
5.论述刘少奇1956年时对新闻工作的论述
1. 批评机械地全面学习苏联.刘少奇:“学习塔斯社,同时也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马克思说过,对资产阶级工厂要接受下来,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验也要接受下来”.他注意到资产阶级新闻记者的工作经验,提出”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报道技巧“.
2. 主张新闻在有立场的前提下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刘少奇说“:对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的内容也要有选择性地登一些.有些报刊等国际新闻只登说我们好的,骂我们的或说美国一句好的都被删去,这种做法是不好的.”“为什么资产阶级敢把骂他们的东西登自报纸上,而我们的报纸却不敢发表人家骂我们的东西呢?这是我们弱点,不是我们的优点.”“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的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3. 要求传媒为受众服务. 刘少奇说“:要很好地研究报纸的需要•••适合报纸,自然最后是适合读者的需要.你们要调查报纸的读者对象,研究某一家报纸的读者是什么人,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广播老是政治大题目,听了没什么味道,广播要跟人民建立联系,但不总不能只限于政治上的,人民关心的事情是很多的,想听的事情也是很多的.“,“总之,应该从多方面和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
4. 设想党和国家的传媒向社会性传媒的转变 刘少奇就新华社是否以国家通讯社的名义出现发表了个人的看法.他说“:新华社做国家通信社好,还是当老百姓好.我看,不当国家通讯社做老百姓好;新华社干部不做国家干部,不受行政级别限制,记者的薪水也可以比毛主席的薪水高.新华社的评论不是代表国家发言,新华社也不要学塔斯社那样为政府辟谣.”
5. 让记者出名,形成个人风格. 刘少奇设想,记者“不受行政级别限制,记者的薪水也可以比毛主席的薪水高”,“应该让记者出名,要他对报道负责,如果犯了错误,他也要作检讨.”“记者各有个性,各有风格,有些人就喜欢某一记者的报道,只要是他的报道就愿意看.在稿件上署名,这是给予记者荣誉,也是给予压力.”
6.简述日本大众传播媒介的团队体征
同样是市场经济下的媒介,日本不像西方那样存在明显的单一家族的媒介集团这与这个国家的一下四方面情况有关系:
1. 团队观念至上,家族观念其次的传统
2. 大众传播的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作为一个个具体的人,一旦与媒介建立联系,往往表现为长期的认同感.独特的报纸宅配制巩固了这种特殊的联系.
3. 日本人中具有较高学历的比例越来越高,单一民族和语言统一,其信息的需求在稳定和富裕的生活条件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4. 较大媒介往往与政府有着各种传统的非正式联系(其中精神联系似乎更为重要),既承当了一定社会认定的监督责任,又受到权利组织的控制和得到他们的一定保护.
5. 这种情形下,媒介虽然与政府有一定的职业上的监督关系,担不是想西方国家的媒介,较多的和较尖锐地表现为明显的对立,“合作”似乎更多一些.
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形成了以大报纸为核心的股份公司制的媒介集团,而且媒介的受众群一般都相当庞大,拥有世界上稳定的单家报纸最高发行量的群体,广电的受众群也相对集中.在媒介集团内部,主要领导者虽然拥有较大的权力,但也要为公司的名誉承担责任.公司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广播电视业的形成与报纸的历史关系,即后者一定程度上是前者的创建者和合作者(指民营部分),因而两种媒介形成一种松散的系列关系,虽然存在两类媒介的竞争,但是相互关系经常调节使得竞争的结果,总是双方或者多方适当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日本的杂志一部分与出版社形成一个系统,一部分本身就是以大报纸为核心的媒介集团.
7.以英.法.美为例,论述西方新闻自由(发展)思想的形成
西方,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建设的原始动力之一.当时,作为新知识新思想的书籍承当起批判传统社会的功能.无论在文艺复兴时代、英国革命时代还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都是如此.虽然各国统治者和官方教会都极力实行言论控制.但西方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国家并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和影响、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政教分立、教会内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学者追求真理的勇气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难以奏效.
同样,那些曾为民主理想而奋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认识到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1644年,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提出了“自主原则”.两位英国作家以“加图”为笔名写下了一系列为后来所知的“信息言论自由自由流通”辩护,断言政府自由和出版自由共存亡.弥尔顿和加图影响了美国人,使其将言论自由写进宪法.
1791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这项条款成为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
法国革命领袖米拉波深受弥尔顿影响,他向三级会议呼吁:“让你们的法律的第一条永远奉献给出版自由,使它居于神圣的地位.在所有的自由当中,它最不能触犯,最不受限制.假如我们丧失了它,其他自由便永远得不到保障.”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也为言论和新闻自由做出了最有力的言论贡献“: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宁愿选择后者”.这段语录被美国新闻界作为标准的范文不断地复制出来.
美国社会和整个西方社会.近代民主制度确立起来之后,一般都在法律上抽象地承认了新闻自由
8.论述中国对西方新闻文化的反映和跟进
西方的新闻文化,激发的不是新闻在中国的规模化传播,而是刺激了中国政党报刊(主要是言论纸,而非新闻纸)的兴起,以及后来的思想纸、科学知识纸.因为中国报刊业的发展与西方发生历史阶段的错位,西方已经从政党报刊时期转入到商业报刊时期,中国受西方现代新闻文化影响后,必然要先经历政党报刊的发展时期.
西方国家新闻学形成于政党报刊时期向上也报刊时期转变以后,因而获得了学术性新闻学的现成的环境条件.当中国的新闻学研究起步的时候,中国的报刊恰恰处于政党报刊兴起之时,于是西方刚刚形成的新闻学术理念,到了中国发生了变形,成为政党为取得政治宣传自由的合法性思想武器.新闻学理念是作为工具使用的,因而一旦取得政权,这些思想武器便刀枪入库,自己不再使用,当然也时刻提防着别人使用.于是,政治新闻学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
一. 中国文人初期对西方报刊持仰慕心态.
二. 古代形态的《京报》主动转变为现代官报
三. 西方新闻法制意识影响中国官方
四. 维新派开创中国政党报刊的历史
五. 西方新闻观念在中国的遭遇:政党新闻学抢先学术新闻学
中国文人在接受西方新闻观念时,正处于创办政党的时期.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标志着中国“政党新闻学”的开端.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于1918年成立,它标志着中国学术新闻学的诞生.
五四后救亡压倒启蒙,中国的新闻学术变得狭小了.后来在中国主政的党派,基本继承的是梁启超的思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