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00字,并写出讲了什么道理,要演讲的,尽量不要别人讲过的!3-4个就可以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3:58:10
--成语故事100字,并写出讲了什么道理,要演讲的,尽量不要别人讲过的!3-4个就可以了,------

--成语故事100字,并写出讲了什么道理,要演讲的,尽量不要别人讲过的!3-4个就可以了,------
--成语故事100字,并写出讲了什么道理,要演讲的,尽量不要别人讲过的!
3-4个就可以了,------

--成语故事100字,并写出讲了什么道理,要演讲的,尽量不要别人讲过的!3-4个就可以了,------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
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
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
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的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讲的道理是,看人不要一成不变,不要把人看死,要看到别人的进步.
-------------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道理:由此我联想到,当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苗头的时候,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能任其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那就真的“不可救药”了.
-----------------
不自量力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不自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举妄动.息国正是犯了这个错误而遭失败.道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到知己知彼,量力而行.如果明明自己的实力不够,而硬要去做的话,就好比“以卵击石”、“蚍蜉撼树”,肯定是要失败的.(这个不错吧,还多引出俩成语,HOHO)
------------------------
从善如流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这个是讲我们要注意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我们做出一个决定之前,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选择其中正确的意见去接受,可以避免走弯路,提高获得成功的几率.
----------------------
同心同德
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谁要敢反对他,就会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决定讨伐他,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说自己代表天,作恶多端却无所畏惧.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让自己远离他.从前夏桀很强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汤来将他流放.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会看见百姓的心愿、一定会听到百姓的声音.请让我们为老百姓讨伐他,请让我们把成汤的事业发扬光大.”
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在牧野打败了强大的商朝军队,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要人心齐,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是有可能战胜比我们强大的敌人的.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

全部展开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