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在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3:20:18
目前已知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在哪里?

目前已知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在哪里?
目前已知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在哪里?

目前已知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在哪里?
呼和浩特地处塞北内蒙古高原,昔日边塞古地战马嘶鸣,青山黑水长河落日,在人们脑海里印象深刻,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也曾是远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的大窑村南,发现了远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1979年,发掘了500多件人工打制的石器工具,并推测其年代属旧石器时代初期.1979年,国家文化部将这一遗址正式命名为“大窑文化遗址”,并确认为目前已知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 %|\x10D\x17S+a:|\x06b

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東郊33公里,保合少鄉大窯村南,是一座由太古代花崗片麻巖和燧石構成的山坡。該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1萬年前,是石器製造場遺存,蘊藏了地質學、沉積學、環境學、年代學、埋藏學等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其中四道溝剖面,是北方黃土沉積區代表性的典型剖面,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連續三個地質時期的文化地層堆積,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連續性的地層堆積,地層是記載歷...

全部展开

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東郊33公里,保合少鄉大窯村南,是一座由太古代花崗片麻巖和燧石構成的山坡。該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1萬年前,是石器製造場遺存,蘊藏了地質學、沉積學、環境學、年代學、埋藏學等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其中四道溝剖面,是北方黃土沉積區代表性的典型剖面,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連續三個地質時期的文化地層堆積,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連續性的地層堆積,地層是記載歷史發展的過程,對古氣候、古人類生活環境等有重要的研究作用。 經1973年發掘,大窯遺址先後出土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文物,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考古工作者到呼和浩特市考察。1979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裴文中和呂遵諤等,相繼到遺址鑒定,確定為國內外罕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史前文化遺址,之後裴文中依據石器類型,將晚期命名為「大窯文化」。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公認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舊石器時代石器製造場遺址。它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和豐富的實物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對北方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研究尤其是石器工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開採石料就地打製石器 大窯村南山坡是橫亙在內蒙古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面的支脈,山下有溪澗流水,適宜於遠古人類居住。經研究證實,遠古人類曾以此地作為集中的石器加工場。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古代人類就陸續到這裡開採石料,製成生產、生活用具。 在遺址範圍內,人工打製石器及石料遍地散佈。山上盛產燧石(通稱做打火石),其燧石質地堅韌、易擊打成形,是製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遠古的居民就用它來打製各種石器。他們就地打製石器,使用過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隨地可見,打擊剝落下來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製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積如山,偶爾還可從地下堆積層中找到已經使用過的石器。人們估計,遠古人類的住居地,應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於年代太久,地表變化太大,再也無法查找了。 與北京周口店人同時期 大窯文化遺址海拔1,420米,遺址核心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場面之宏觀為世界罕有。大窯早期文化出土的石製品主要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核、石片、石錘、石球等,大窯晚期——「大窯文化」發現的石製品種類多樣,有石核、石片,多種砍咂器和刮削器,其中龜背形刮削器獨具特色,是該文化的典型石器。在同一地層中發現的哺乳動物有,真馬等;齧齒類動物有駝鳥、羚羊、原始牛、赤鹿、披毛犀、虎等。 由於大窯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北方陰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動,他們與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從這些石器證實這一年代與北京周口店的猿人時期相當,至今大約已有50萬年的歷史。那麼,中華民族的搖籃究竟是多點起源還是單點起源?這一重大發現為研究我國古老民族起源、文化、經濟等提供了新的史料。不僅是有關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一個歷史證據,而且也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為研究我國北方舊石器時代石器文化的分佈和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 澳門200萬援建內蒙原始文博館 內蒙古原始文化博物館位於大窯遺址旁,佔地面積約4.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該博物館展區的內容將由三部分構成:一部分主要是對內蒙古原始文化發展史的展示,時間跨度為距今70萬年至4千年前,如大窯文化、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等;第二部分是對生產工具發展史的展示,時間從距今70萬年至100年。第三部分是對大窯舊石器製造場露天遺址的展示。 工程尚需200萬資金 關於澳門基金會出資200萬元對該館進行援建一事,內蒙古博物館副館長付寧介紹,去年內蒙古的恐龍等古生物化石和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文物在澳門進行展覽,澳門各界人士表現出對北方遊牧民族和歷史文化的極大興趣,澳門基金會決定出資200萬元人民幣支援內蒙古建設一座原始文化博物館。 之後國家紀委也出資70萬元人民幣進行該館的援建工程。原計劃於2007年正式向遊人開放,但由於資金不足已於2005年11月停工,至今為期一年。據內蒙古博物館副館長傅寧介紹,此次工程的建築經費共需460萬元人民幣,其中不包含林地補償、布展等費用,現完成該館的建設工程尚需200萬元人民幣(不包括運營的費用)。另外,內蒙古博物館新館的建設分擔了一部分的人力也是停工的原因之一。 遺址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該遺址的第一發現人汪宇平,生前為保護大窯遺址種植了2萬公頃的樹苗,幾十年的歲月流流逝,這片樹苗已變成茂密的樹林,迄今為止這片樹林依然是大窯遺址的保護神,起著關鍵的保護作用。但該遺址自發現以來由於發掘面常年裸露,樹林的作用畢竟有限,加之風雨侵蝕已經嚴重風化,人為破壞十分嚴重。歷史遺跡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歷史軌跡的遺存,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據傅寧介紹,內蒙古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大省區,其原始社會史歷經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每一階段都發現有重要的遺跡,被考古界譽為「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博物館又是城市文明的標誌,長久以來內蒙古還沒有一座綜合性的原始文化博物館,人們對內蒙古的遠古歷史知之甚少,該館的建設對內蒙古文化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大窯八景」 展現滄海桑田 「大窯八景」是大窯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景共包含八個自然景觀,讓觀者切身體會歲月堆積、時光流逝的古老變化。 ■第一景:「無字天書」。位於兔兒山四道溝人工發掘的百米長廊中,高15米。是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土質層次分明,雖無字,但鮮明記載著人類舊石器時代初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1萬年前到70萬年來的漫長歲月和滄海桑田的變化,是一部令人難以讀盡的「歷史巨著」。據悉,在日本也有一部無字天書,是記載了20萬年前的。 ■第二景:「磨光巨石」。在天書東北向不遠處,兩塊巨石突兀,似有關聯呼應,質地極其堅硬,局部十分光潔。它的存在證明了我國蒙古族地質學家李四光,關於地殼變化運動理論的正確性。 ■第三景:「鳳凰展翅」。與兔兒山的兔頭毗連,形似鳳凰雙展翅。 ■第四景:「雙龍戲珠」。位於兔兒山南坡八道溝之西側。形象逼真。似雙龍戲二珠。龍眼之中常有無根之水,堪稱奇觀,使遊人大為迷惑不解。 ■第五景:「蓮花並蒂」。位於雙龍戲二珠西北百餘米處的山間小澗之中。據當地傳說,這塊巨石是清聖祖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凱旋回軍路過歸化城(現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獵,試劍時一劍劈為兩半,因此得名「試劍石」。 ■第六景:「百米古洞」。其東口在並蒂蓮花附近。此洞據傳是在清代人們為取燧石(通稱打火石)而人工開掘成的,似為一「窯」,因很大而得村名為「大窯村」。 ■第七景:「登臨遠眺」。從古洞西行,即是兔兒山的「兔脊」,從這裡登臨高點,極目遠眺,則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層層梯田,黃綠相間。 ■第八景:「遺跡斑斑」。在「無字天書」下有猿人燒火的灰燼遺跡,古人吃過的腫骨鹿和普氏羚羊殘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龜背形刮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還有石渣等等遺跡到處可見。 晚期石製品 含歐洲技術 水洞溝遺址是我國最早進行系統發掘和研究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該遺址出土的石製品多數接近於歐洲舊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奧瑞納文化,代表物有尖狀器、刮削器等。另一些則沿襲了中國華北舊石器時代傳統,代表物有雕刻器等。這種東西方文化共生的現象在中國考古遺址裡非常少有,對此考古界歷來有兩種爭論:一種認為「水洞溝文化」來自西方,水洞溝人可能本身就是西方人。另一種則主張本土文化,認為可能是傳承了西方文化的土著居民。近年來,西亞、北亞相繼發現了與水洞溝相似的文化遺址,令人可惜的是,東方迄今再也沒有找到類似的文化遺跡。 但具最新的研究表明,大窯遺址晚期遺存中也發現了具有歐洲傳統石器技術的石製品,大窯遺址恰恰在這時為東方文化填補了彌缺。大窯遺址晚期文化中尤以刮削器、鑽具、尖狀器為多,與水洞溝遺址的石製品一樣,都可能受到歐洲舊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奧瑞納文化因素的影響。 大窯遺址具有可以和歐洲舊石器文化進行對比的文化形態,這在東亞舊石器文化中十分罕見。大窯文化遺址為我國舊石器文化與東亞、西伯利亞、北美、歐洲舊石器文化的對比、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研究早期人類遷徙和文化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