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有什么特征?我现在急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2:22:01
黄河上游有什么特征?我现在急需,

黄河上游有什么特征?我现在急需,
黄河上游有什么特征?
我现在急需,

黄河上游有什么特征?我现在急需,
孕育黄河文化的
  地质环境(一)
  陶世龙
  风萧萧兮易水寒,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人认为,这是造化
  之功,与那里的水土即自然环境大有关系;近代一些地质地理学家
  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道理.自然环境对人的性格
  的形成,能产生影响:居住在背靠高山,水寒风劲,气候变化剧烈,
  景色单调的黄土原野上,易养成坚强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感.当
  然,我们更应看到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但一定的社会
  环境的形成,虽不为自然环境所决定,却仍必定受到它的制约.象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就明显地需要适宜的地质地理环境为基础,欧
  洲名城伦敦、巴黎的兴起,便与地质条件的有利分不开:那里地盘
  的构造像一个盆,地层朝四周翘起,中间凹下.在这种地质构造中
  的地下水,能在低处的井中自动涌出,取用方便,所以很早就有人
  在都有地利上的优势.在我国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文化,自也不能
  不存在这方面的影响,因此对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清楚的认识,
  认识它所处的地质环境就是必要的了.通常,地形、土壤、江河、
  井泉、气候这些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比较容易看出的,而深究
  起来,那里的地质条件对他们有着控制甚至决定的作用.因此认识
  形成黄河文化的地质环境就是很有意义的了.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表面现象开始,现在我们就先来看一看
  黄河的外在形象.
  黄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豪放的诗篇写
  出了黄河的气势,也反映了中国大陆西高东低而且相差悬殊的地形
  特征.
  古代的中国人,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约略认识到,中国大陆西
  部高峻,东南低平.由此流传过一个悲壮的神话:水神共工因争夺
  统治权失败,发起怒来,用头将位于西北方的擎天巨柱不周山撞倒,
  使得东南的大地也缺陷倾斜,一时水往这低处聚集,造成了巨大灾
  害.神话是想像出来的,但多少有点真实的影子.古时候确实有过
  洪水为患,而中国大陆是东南低,北部尤其是西部很高.在人的足
  迹愈来愈多地踏遍了这些地方以后,对这种形势的认识也愈来愈明
  白了,直至能总结出这“天下地势”自西而东、自北而南,犹如高
  屋建瓴.这一地形大势,是否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请看,历
  史上多少次都是谁控制了上游,谁就有可能统治全中国,而在东南
  总只能偏安.
  经过科学的地形测量,人们发现中国大陆自西至东高低相差悬
  殊,为世界上所少有,而且是沿两条边界上陡然跌落,形成三个巨
  大的阶梯,在黄河流经的地域,这个特点表现得最为典型.(下图,
  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和地图出版社主编,地
  图出版社,1984年北京第一版)
  第一道边界为自祁连山迤逦转折向南,至滇西的横断山脉一线,
  即青藏高原的前沿.这个高原表面的一般高度达到海拔4000~5000米,
  分布在上面的山脉峰峦的高度,更多超出了这个数字. 而越过这道
  边界,地势骤降到海拔3000米以下,更可低到海拔1000米上下,甚至
  更低.
  再向东去,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至滇东高原东侧,
  又构成了一条地势陡然跌落的边界,在此边界以东,多为平原和低矮
  的丘陵,也有些山岭,但即使是在那里看起来很高大的山岳,实际高
  度也不过1000多米,极少超过2000米的.如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
  其最高峰的高度也仅有1524米,要是摆到西部去,简直像个山中的侏
  儒,但它的高大却曾引起孔夫子的惊叹,“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
  小天下”(《孟子·尽心篇》).杜甫也为它的雄壮写下了“岱宗夫
  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篇.这是因为
  孔夫子西行不到秦,而杜甫作此诗是在他的早年,足迹尚未出黄河下
  游地区.居住在中国大陆最低的这个阶梯上的人们,尤其是在东部的
  平原上,这里的海拔高度还不到100米乃至不到50米; 泰山,或者最
  高也不过1440米的中岳嵩山,自然都要使人们感到崇高甚至神圣了.
  青藏高原是三大阶梯中最高的一级,就地理形势来说,这里居高
  临下,最占优势.公元七八世纪,吐蕃王朝曾以此为根据地,向外扩
  张,颇为顺利,就部分地凭借了这个优势,连处于鼎盛时期的唐王朝
  也不敢对它轻慢.但在这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多变,大部地
  区土地贫瘠,能够养活的人口有限,吐蕃的强盛终如昙花一现,而与
  在另外两个阶梯上繁盛起来的黄河文化结为一体了.
  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大陆上已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分
  布在两个较低的阶梯上,尤以第二个阶梯上的黄土地带最为密集.大
  抵是最先在山间河谷两侧的平台上居住,创造了最早的文明;而当能
  走出山谷,进入辽阔的平原,治水排涝,“平土而居之”的时候,更
  达到了昌盛的程度.此时人们对黄河在这些地段流过的情况已相当了
  解,但对它的出处,对那处于最高位置的第一个阶梯,仍无正确的认
  识,只有个宠统的印象,那是个很高很大的地方,被称为昆仑.当时
  的人们认为,黄河就是从它的东北角流出的.
  这个昆仑,古书中或称为墟、或称为丘,总之是隆起在大地上的
  一个巨大块体.据说高有一万一千里(《水经》);还有说比平地高
  出三万六千里,比日月还高的(《十洲记》).那广度也很大,周长
  有说三千里,还有说万里的,而且是愈高愈广,所以叫做昆仑.昆的
  意思是高,仑则表示具有屈曲盘结的状貌.这样神奇的地方自然只有
  神仙才能居住.最早的传说是人面虎身长着尾巴的神守护在那里,以
  后这神变成了美丽的女子——西王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
  而另一种一本正经的说法是,昆仑是顶天立地的一根巨柱,也是黄帝
  升天后到下界时的行宫.总之,由于谁也没有去过,在神话故事里可
  以自由想像.我国最早流传的许多神话都与昆仑有关,如嫦娥奔月的
  故事中嫦娥偷吃的不死之药,就是后羿到这昆仑山上向西王母求得的.
  昆仑是一个不仅有壮丽的宫殿,美丽的园林,充满着奇花异草,珍禽
  怪兽,而且是能使人长生不老甚至是死人复活的地方,成为一个有特
  殊地位的神话中心.从这里发源的河水,自然也有了圣洁的意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随着岁月的飘逝,也许是对这西部高
  原的了解增加,昆仑山有了现有的名称和确定的位置.此处凛冽的寒
  风与荒凉的山岭,加上道路的险阻,使求仙者望而却步,而那包容黄
  河不断带去的水和泥沙的茫茫大海,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结果
  是上昆仑求仙者仅仅留下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故事,而入海探寻蓬莱
  仙山的行动,在秦始皇派徐福入海以前,被称为英明之君的齐威王、
  齐宣王、燕昭王都早已干过了.蓬莱成为中国神话的另一特殊中心.
  (有关昆仑与蓬莱的评论,采用了顾颉刚先生的观点,见顾颉刚《庄
  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种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
  1979,2)
  从昆仑到蓬莱,从高山到大海,在中国大陆,除了长江,只有黄
  河,自西而东穿越了这地形上的三大阶梯.它所经历的地域其复杂多
  变,是使它哺育的文化能兼收并蓄、色彩丰富的一个因素.围绕着昆
  仑和蓬莱的神话,便多少反映出这一特征.
  水向低处流,在地球表面,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地球的重力在无
  形之中起著作用.地势的高低决定着水的流向,所以位于这中国大陆
  的三大阶梯上的黄河要向东流,但这三大阶梯并不是均匀地降低高度,
  而地表又起伏不平,东部平原中有泰山这样的山丘,西部高原山地中
  也有不少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因此黄河不是直线地一泻千里,而且经
  过了许多曲折.从黄河发源处到大海的直线距离约为2160千米,而黄
  河的实际长度有5464千米.
  水在地面流动时还始终遵守着一条规律,地势高低变化愈大时,
  流得愈快.而这个流动的速度和水量的多少,决定着它对地面的侵蚀
  能力和搬运泥沙的能力.在地势陡峭的地方,河水的侵蚀能力强,其
  主要是向下侵蚀,使河谷变得愈来愈深,两岸陡峭,形如V字;在地
  势低平的地方,河水流速变缓,向下侵蚀的作用减弱,但对两岸的侧
  面侵蚀作用却加强了.特别是当河流水面的高度接近于所注人的水体
  表面的高度时,向下侵蚀的作用几乎等于零,主要是对两岸的破坏了
  .此时的河水还不仅是破坏,也在沉积.河水在流动迅速时能夹带许
  多泥沙,当流速减慢时,搬运能力降低,就会有泥沙沉淀出来在水下
  堆积.如在河岸的凸出部位,或者水下有什么东西阻塞水流,那里的
  流速较缓,便会使泥沙在那里淤积,直至高出水面,成为沙洲、沙坝;
  河岸的凹入部分则受到侵蚀,愈来愈凹,平原地区的河流常特别弯曲,
  即有自身的作用.在河流入海的地方,地势最低,加上海水中溶解的
  氯化钠即食盐使悬浮在河水中的细微沙粒所形成的胶体状态受到破坏,
  产生沉淀,泥沙大量在河口附近堆积,造成陆地.中国大陆东部的平
  原,便主要是河流带去泥沙充填造成的,古代流传的“沧海桑田”神
  话,就是这一自然变化的反映.到现在,这种填海为陆的作用还在进
  行,黄河河口的三角洲还在向大海推进.下图,黄河三角洲,卫星照
  片,据中国卫星影象集,转引自陶世龙、万天丰、程捷编著《地球科
  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99年北京第一版.
  黄河的奔流一方面为地形所决定,另一方面,通过它的活动,也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面的形态.总的趋势则是这些在地面流动的水
  力求将陆地上高出海平面的部分夷平,同时将破坏后的产物带入海中,
  将海底垫高,把“精卫填海”的神话变为现实.
  这些侵蚀和堆积的作用,最终受到河水流经地的海拔高度所控制.
  愈高受到剥蚀的程度愈强烈,因为万川归大海,所以河流的作用与这
  海平面相关;当然也有的河流注入内陆的湖泊中,则与湖面的高度相
  关了.
  不过,影响地面形态变迁的主要因素,最终还是来自地球内部的
  力量,这些力量推动地壳的一些部分隆起成山,同时造成一些地区下
  缩成低谷、盆地,而且这些作用至今还在进行,尤以在中国大陆为盛.
  比如泰山、太行山还在升高,而华北平原在相对下降,所以泰山虽经
  受了长期的剥蚀,仍保持有相当的高度,华北平原及其附近的海域,
  则长期成为积聚泥沙的场所.
  地壳的升降,会对水的流动和河流的面貌产生影响.
  青海湖的东南有条倒淌河,之所以叫做“倒淌”,并非说这水会
  倒流,而是人们习惯于见到江河向东流,而这倒淌河却反其道而行之,
  不是流向东南注入东去的黄河,却反向西北流去,注入青海湖.考察
  它的历史,最先也确曾是向东南流入黄河的,但在近几万年以来,这
  东部的地盘隆起上升,形成日月山、拉脊山阻挡了它的右路,西边则
  出现了青海湖盆地,水自然要转向流到这里了.古时候人们不知道这
  个自然变化的原因,于是以充分的想像,流传着文成公主入藏时,路
  过日月山,思乡流泪,泪水淌成了倒淌河这个故事.
  在黄河流经的地区,不少地段在地球历史发展的近期有过上升或
  下降的活动,这是它以曲折盘绕的形态流向大海的基本原因.那些峡
  谷便是地壳上升与河流的侵蚀作用相结合的产物.因为如果这里的地
  壳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由于河流的侵蚀,当河床的高度削减到一定程
  度时,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转而为以向两岸侵蚀为主,这时河谷就
  要逐渐变得开阔起来,不会存在狭窄高峻的峡谷;但如此地壳在不断
  上升,因河流侵蚀而失去的高度会随即得到补偿,便能保持一直以向
  下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却难以拓宽,于是就会形成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那样陡峭的峡谷.
  如果河流经过的地区,在稳定相当的一段时期,河谷已被拓宽,
  河流两侧还形成了一些平川以后,这里的地壳发生了向上升起的运动,
  这时又会转为以向下侵蚀为主.河谷加深,原先位于河岸两侧的小块
  平川,升到了现今洪水也达不到的位置,成为高踞于河岸之上的一个
  个平台,被称为阶地.远远望去,可以看出,它们总是位于一个或若
  干个水平面上,反映出这里发生过一次或若干次地壳上升的运动,因
  为同一次上升运动所形成的阶地表面的高度总是一致的.
  巡视黄河,我们可以看到,三大阶梯的地形变化,直接影响着黄
  河的活动,而不同地段黄河所具有的面貌特征,又反映出这些地方所
  经历的外貌到地下地质情况的变化.
  当黄河在第一、第二两个阶梯上流过时,这些地方由于海拔高,
  因而从总体上来看,是受到流水侵蚀的地区,成为黄河中泥沙的供给
  地.加上高低变化很大,如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流程3472千米,
  落差3840多米;从托克托到禹门口即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龙门,
  流程718千米,落差611米,蕴藏的水力资源都特别丰富.
  当黄河流到河南省孟津,出宁咀峡,进入到最低一个阶梯上时,
  河道突然开阔,从宽300米剧增至宽3000米,而自此以下直至入海,再
  也不受峡谷的约束,水流的速度减缓,携带的泥沙一路上大量沉积,
  但每年仍约有12吨被带到河口,在那里填海为陆.
  一般之中也有特殊.在西部的山地、高原中,局部地区地壳的沉
  陷,会使黄河也在那里淤积出肥沃的土地.千里黄河富一套,河套平
  原及其南边宁夏的平原的形成,就是这种地质变动的产物;黄河支流
  汾河、渭河能在一些地段造成平原,也有这个因素.另一方面,我们
  也可以看到,在东部这个最低的阶梯上,仍有包括泰山在内的群山出
  现,而使齐鲁青未了.这个位于山东的丘陵山地,像一块砥柱矗立在
  黄河面前,黄河河口就在它的两侧摆动,将原来是烟波浩淼的大海填
  成陆地,而它这块最早隆起于海洋之中的地壳凸起部分,也从海中孤
  岛演变成挺立于平原之上的群山.
  黄河及其支流,都有它发育的历史,经历过复杂的变迁,今天见
  到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只不过是中国
  大地上沧桑变化的一个片断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