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1:58:13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许多民俗则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生产活动的原始阶段,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时表现了对自然环境条件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民族之间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生产活动或经济生活方式也有明显差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控制的能力提高,民族之间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差别减小,民族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如我国的鄂伦春族,过去只是单一的狩猎生产,现在已开始走向以林业为主,护养猎并举的多种经营发展经济的道路.但是,民族的经济生活特点将长期存在,不易改变.如蒙古族原为游牧民族,今天仍以牧业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更适宜发展牧业.再如居住在大兴安岭中的鄂伦春族,目前狩猎仍是他们重要的生产方式.居住在三江平原乌苏里江上的赫哲族,目前仍以渔猎为主.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发展其它行业困难较大.总之,像赫哲族的狗拉雪橇、捕渔打猎,以鱼食为主和鄂伦春族骑马狩猎等民族的风俗习惯,无不深深打上了各民族与其地域环境关系的烙印.
近代民俗变迁的原因及规律探寻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展开的.除具有特定国情和时代特征外,也具有民俗变迁的一般规律.
1.近代民俗变迁之原因:从世界范围内民俗的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因为时代改变了,民俗所存在的时空环境也随之改变,其势必然影响到传统民俗的存在方式.当然这种“变”仍然要基于民俗承载群体的认可程度及民族心理需求.在“变”中又包括着“不变”,即民俗中传承的符号象征系统以及民族式样似乎是不变的,或者变动较小,这也正是一种民俗区别于另一种民俗的特质之处.在现代世界我们能看到五光十色、色彩斑澜的各民族习俗,其原因即在于此,这也是中国民俗有别于西方民俗的原因所在.
引发中国近代民俗大规模变迁的原因,乃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及其社会转型.处于清王朝统治下的近代中国遭遇了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强烈挑战,以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城下之盟,被打开国门为标志,即开始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变迁或“转型”.从而也引发了中国近代民俗的变迁.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外力催化的,即在中国本土资本主义因素尚没成长壮大为社会变迁动力之时,由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列强借助于工业文明利器?坚船利炮强力地逼迫清政府用条约的形式适应时代转变.近代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尚没有充分的物质、精神准备的条件下被迫踏上近代道路的.一方面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借助于条约的保护开始在沿海通商口岸大举挺入并逐渐地向内地渗透;另一方面,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本身就代表着强势能的文化形态,因此,其必然给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强力冲击,引发“千古未有之变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近代民俗的巨变也自然是旷古未有的.
引发近代民俗变迁除上述大背景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洋货商品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一种物质载体,在进入沿海开放口岸、登上中国大陆之后,就把西方生活习俗不声不响地载到了中国,使中国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发生了变化.随着洋货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洋货品种和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洋货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冲击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并逐渐改变着中国传统的衣、食、住、行等习俗.西方宗教在近代中国传布的合法化,使一部分中国人改变了崇信佛、道,瞻拜土木偶的本土宗教习俗,而且接受“洗礼”标志着与中国旧传统的决裂,这些人往往成为接受西俗的积极分子,在近代发起戒缠足会、兴女学、实行一夫一妻,反对纳妾之风者,很多是这批人.至于“国中之国”的租界,更成为全面向中国人展示西风西俗的舞台,它成为西方近代文明和西俗的幅射中心,对近代民俗变迁产生重要影响.至于出国考察,通过自身感受或撰写游记,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例如中国第一任驻英法公使郭篙焘回国后,即主张在家乡进行风俗改良.而写出中国第一部女子出国游记《癸卯旅行记》的单士厘,回国后,即力倡男女平等,主张妇女与外界交往.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2.近代民俗变迁之规律:近代民俗变迁具有规律性,它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民俗的既冲突又融合、既排斥又接受的环境下逐渐演变的.在民俗变迁的层面上看,当代表着西方文化符号象征的异质的西俗东来时,由于中西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信仰上的不同以及文化符号象征意义上的差异,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民俗产生强烈冲突.这种冲突有些是基于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也有体现在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上的,还有体现不同的社会伦理观念上的,如基于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传统民俗,必然与基于“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近代西欧民俗大相径庭.其冲突是必然的.但是,与冲突主题相对应的融合主题,则是近代民俗变迁的另一法则.中西民俗走向融合,在某种意义上还基于人类共同的文化感受和文化符号相同性.如西方婚礼中新娘身着洁白的婚纱,象征着纯洁.这种白色礼服也被国人接受.因为在国人的民俗符号中,白色虽为丧色,但白到极致时就是祥端之色.在古代信仰中,“白马”、“白鹿”、“白鹤”、“白鸟”、“白狐”等皆为神兽灵禽,为祥瑞象征.因此,在婚服中接受白色?祥瑞之色也是基于共同文化象征的(注:乌丙安:《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是“移植性”.移植性主要体现为与世界发展大趋势相适应的、在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被共同认可的那些习俗,通过理解和接受,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有三个特点,其一完全是外来的,并且主要是西俗,为中国传统民俗中所无.例如握手礼、西装、情人节、圣诞节、西餐、交际舞,以及西俗中基于男女平等原则而尊重妇女的相关习俗;其二是与近代工业社会相关的一些城市新习俗.这些习俗在近代以前的西欧也不曾有过,只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时尚.例如,乘汽车旅游、电影节、国际博览会等.其三是代表着人类共性的符合人性趋利避害、避苦就乐的一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些是西方民族的,也有东方民族的,更有非洲诸民族的,如摇滚乐、世界各地的餐饮风味以及娱乐活动等等.
在近代中国,具有“移植性”特征的国外民俗的大量输入,归因于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近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相对开放的环境,才有可能使中国人跨越民族心理的壁障,去接受西方事物或者对西方事物的流布持宽容的态度;而近代化进程的内在需求,则会使近代中国人去追求先进、新奇的事物.总之,“移植性”既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强势文化的扩张态势,也体现了作为中国特定民族文化组成之民俗在与时代相适应过程中的吸纳力和文化采借特征.
二是“变异性”.主要体现中国传统民俗式样在变迁改造中逐渐适应近代社会的那部分民俗,属于在传统民俗中契入西方外来风俗式样的那部分内容.变异性在近代民俗的构成中是主要的、大量的.可以说存在于各类民俗之中.例如在交际习俗中虽然采用了握手、鞠躬的平等方式,但中国传统民俗中看重的辈分关系、尊长关系也在体式语言中被微妙地保留下来,在服饰习俗中,中山装、人民服以及女子的衣裙等都采纳了西装的一些特点,同时又保存了中国传统服装的优点;在装束形象习俗方面,随着断发易服浪潮的普及,中国男女都留上了世界流行的各种发式,在审美上也以健康、健壮为美.当然东方人的审美心理仍然起主导作用;在饮食习俗中,西餐中的一些做法也被吸收到中国的各种菜系之中,尤其是在大众层面上,西餐也逐渐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口味,有时名曰西餐,其实在口味上已与地道西餐相距甚远.不中不西、亦土亦洋,成为近代饮食习俗中的新景观;在节日习俗方面,中西节日混杂其间,尽管一些世界通行的节日也为中国所采用,但是庆祝方式都是中国式的;在婚俗方面,在近代城市中普遍盛行的“文明结婚”最典型地体现出近代民俗的“变异性”.文明结婚吸收并采纳了西方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或内容,但中国传统婚礼中许多合理的或国情化的东西也被保留下来.婚礼地点不在教堂在礼堂,婚礼主持人不用牧师用师长,不拜上帝拜父母,以及婚礼设宴、“随份子”等都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变异性”特点.
总之,近代民俗变迁中的“变异性”特征,显现了近代文化融合的趋势,也是中国民俗近代化的象征.
三是“传承性”,指在近代社会巨变中得以原封不动保存、延续、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民俗.这部分仍是近代民俗的核心和主干.民俗具有相对恒定性,这与特定民族长期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更与民俗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认同的符号象征体系有关.如红双喜、红对联、大红轿、红盖头、大红花、大红灯笼、大红请贴等等传统婚俗中象征着喜庆信息的民俗符号仍然被完整地保存在近代婚俗中;而白孝衫、小白花、白挽联等传统丧俗中传达悲伤、哀悼信息的象征符号也延续下来.此外,民俗文化中松、鹤传递的长寿信息,牡丹象征的富贵信息,荷花传递的清廉信息,龙风、鸳鸯传递的般配、婚姻美满信息,桔、鸡传递的吉祥信息等等,也都原封不动地保存在近代民俗之中.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民俗的传承性特征更多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业已形成的、具有超越时代性的那部分内容,如中华民族固有的符号体系、审美心理、社会观念以及共同的社会行为习惯等.有些内容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补充、被修正,甚至被更新,但其主流、其本质却是恒定不变的,这正是中国民俗有别于其他各国民俗的本质性的东西,并由它们来决定民俗的民族式样和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