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经验有哪些类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4:04:53
初中数学活动经验有哪些类型

初中数学活动经验有哪些类型
初中数学活动经验有哪些类型

初中数学活动经验有哪些类型
张奠宙与赵小平给我们大致把数学基本经验分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社会科学文化情境中的数学经验,以及纯粹数学活动累积的数学经验.
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一)含义
经验,是指由过去的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个体立足于客观世界,建立在感官知觉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是人类和个体认识成果的积累.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指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自然性是指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都会毫无阻拦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生成性是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调用、调整、提升或者重新确立的过程,也存在着对活动中新的认识不断接受、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的经验建立和生成的过程.发展性是指经验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导致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就是生活中的与数、形、位置、大小有关的经验.
(二)分类
第一类: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有许许多多.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人民币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认知的起点.
第二类;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在学习线段、角的加法运算时,我随后拿起一只粉笔,折成两段,“得到整体=部分之和”这个生活经验,用它去理解图形的加减就很容易了.很多时候应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第三类: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比如,生活中对角的概念经验,就会对平角、周角的概念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也必然导致有些生活经验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些经验本身便是错误的.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第四类:包含着一搬规律的生活经验.我们能从中提取出一般性的学习方法,问题解决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三)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标准》说,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所以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的是与他们生活实践、活动经验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小学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学生并不是入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上小学之前,已经遇到许多数学,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比过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厚薄、宽窄,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一起外出购物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尽管这些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即日常数学进行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己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之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无处不在的生活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作为学习者原有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仍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例如,“汉字中的‘几何变换’”、“汉字、字母与轴对称图形”、“数学成绩与近视眼镜片度数的关系”、“银行存款与购买保险哪个收益更高”等,使这些生活问题数学化,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象,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并经常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进一步体验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好处,积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三、积累生活中的数学活动经验
围绕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数学活动经验,应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一)依据学生生活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丰富有经验背景,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难度很大,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时、分的认识》案例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导入,多媒体出示班中某生的一天作息时间,每一时间有生活场景.这时,老师问:“这是我们班某同学一天的生活情况,你能说
一说吗?”学生很兴奋,认真看屏幕,抢着回答:她6点半起床!7点30分上学!教师追问:小朋友们,时间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多重要?学生举例回答.教师说:看时间需要钟来帮忙,老师请来了各种各样的小闹钟.出示小闹钟问学生:你们会看时间?学生争着说:会!会!接着教师就考考学生.
教师的例题也很生活化.
先问学生:想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出示模型)这是老师起床的时间,谁知道?
生:是6点.
师:对,你是怎么看的?
生: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所以是6点.
师:哪一枚是分针?它有什么特征?讨论分针的特征.
相同方法教学时针.
师:你能把这个时间写一写吗?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我们读的写下来(师演示),另一种怎么写呢?在哪里看到过?
生:在电视的右上角看到过,中间有2个小圆点的.
讨论小圆点左右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再出示一个时间)师:这是我晚上睡觉的时间,是几时?(哇,那么晚呀)
生:是10时?
师:你怎么看的?同桌讲一讲.
生: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所以是10时.(指着钟面讲)
写时间,用两种方法.
师:这两个时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讨论,总结看整点的方法.
师:是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刚好几点整?你能举几个和你有关的生活的例子吗?(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很多时间不是整点的,有几时几分,请举个例子?
根据生回答拨钟面:3时零5分
师:是这样吗,怎么看的?
生:时针超过3,分针指向1,所以是3时零5分.
师:你怎么知道是5分?
讨论分针指着除12外时是几分,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师:(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高个子和矮个子在赛跑,高个子因为腿长,所以总是走得比矮个子快.
师:用两种方法写这个时间.
反馈:重点讨论第二种写法的右边部分,0不能漏.
师:是几时几分?(时间是一位学生举例的)
生:8时50分.
师: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轻轻讨论.
生:时针超过8,分针指向10,是50分,所以是8时50分.
写时间,并校对.
师:比较这两个时间时针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师:能说说你自己一天中哪个时间类似这样,并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吗?
指名回答,并上台演示.
教师充分估计了学生的起点,考虑到现在许多学生已有了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不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时,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与所学习的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从前面的教学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学生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无疑对“时、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学生头脑中的“数学”与成人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含义,学生的日常生活概念与所学习的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由于日常生活概念受生活经验的限制,有时会忽略了本质属性,有时又会包含非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中,不断出现这样的问题:当一个三角形正着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画出它的高(如图1);但是当三角形斜着放的时候,画这条底边上的高,往往就容易出错(如图2).

怎么觉得问题不够明确呢

一楼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