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包括哪几个心理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5:19:43
书法鉴赏包括哪几个心理过程?

书法鉴赏包括哪几个心理过程?
书法鉴赏包括哪几个心理过程?

书法鉴赏包括哪几个心理过程?
书法鉴赏包括以下几点
  一、关于书法美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书法艺术以实用的文字来体现,是否有神韵、有美感,是欣赏书法最基本应注意的.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即"形质"与"性情"两大方面.
  1、"实"(形质)方面: "实"(形质)方面是有形、可见的.就是外在形态;主要从线条与间架结构上去鉴赏;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 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 、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
  2、"虚"(性情)方面: "虚"(性情)方面是无形的,就是内在精神,则须从作者对线条与结构章法的处理上显现出的个性特征与艺术风格上去体认.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 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 风度、品格等内涵.他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书法的意境美是可以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确确实实的感触到的.
  二、关于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三、关于行笔速度
  行笔速度,即为书者执笔进行书法书写时,依据书作内容需要,作出的或疾或缓、或顿或抢,或爽或涩的行笔态势,并产生出迥然不同的笔墨效果.行笔速度,是书法艺术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技法——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笔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统称为“笔法三要素”.三者紧密相连,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总体上讲,行笔速度是在与笔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的互相配合、巧妙组合中,完成一幅书作的.但是,行笔速度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和制约着用笔其他要素艺术效果的发挥,甚至影响列一幅书作艺术价值的高低.然而,人们在分析研究笔法时,往往对笔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等要素的重视关注程度高于行笔速度,造成许多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对行笔速度的轻视,漠视,进而影响到书艺的提高.遍览古今优秀书法作品,无一不是书家通过对行笔速度的准确、巧妙、见微知著、多变而微妙、精致而灵性的把握与控制,及与其他用笔要素的完美配合,赋予了书法作品神奇、隽永、摄人魂魄、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笼统地讲,毛笔书法应以徐缓的行笔速度为上.这既是书法通过含蓄、朦陇、力量内敛的艺术形式表现力的美的特征决定的,也是书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材料等所要求的.但是,在书法学习创作过程中,一味地以徐缓的速度写下去,缺乏必要的快、顿、抢、涩,屈等行笔速度的节奏变化,同样也难以达到书法艺术所应达到的效果.那么,较为具体地分析,毛笔书法行笔速度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状态:徐缓.此种状态似秋日白云,滴水流石,徐徐缓缓,缓缓徐徐,徐缓之中蕴藏着巨大内力.徐缓的行笔速度,给人的突出印象和感觉是慢惟其慢,要求书者的控笔能力要强.否则,所书线条往往干瘪而缺乏内涵.正是由于行笔速度慢,所书线条才显得沉着、饱满、圆润、结实、健康.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以静的姿态表现出动的节律和美感来.因而,徐缓的行笔速度,是书法学习与创作的主流.观看书法大家作书,他们往往神情平静,举手投足间看似轻飘飘,实际上却时时在运力,而笔下则如行云流水,不愠不火,不急不躁(当然,书家这种状态是创作激情澎湃下的表面现象,不在本文探讨之列),几乎难以出现一般人想像的“快笔奔腾”现象.这些行家深谙书法行笔速度要决,因而,书作自然也就不同凡响,光彩夺目.许多书法爱好者没有完全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以为写毛笔字,行笔速度越快越能够表现出力感效果,越显得“有力”、“有劲”,提起毛笔,不假思索,快笔快墨快书,痛快倒是痛快,所书线条远末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其书作往往给人以浮躁、苍白乏力、基本功欠扎实等印象.所以,对于许多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徐缓的行笔速度是个基本功,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悉心分析才能达到比较娴熟地掌握与控制的程度,一般来讲,徐缓行笔速度的训练与操作方法是,在保持平和的心态下,坚持以静制动、以慢制胜的原则,扎扎实实、求稳求实效地写好一笔一画.疾厉.此种状态似烈马脱缰,洪水奔腾,咆哮汹涌,锐不可挡;疾厉的行笔速度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就是出笔迅速,行笔果断快捷、千净利落.前面讲过,徐缓是毛笔书法行笔速度的上导形式,但是,在徐缓行笔速度总趋势的前提下,事实上还存在着行笔快捷的速度状态:只是,较之徐缓的行笔速度,疾厉的行笔速度居于次要位置而已.疾厉的行笔速度往往是根据书家的感情起伏变化、书作内容的特定需要以及书写材科的不同等而时断时续、时多时少、时有时无地穿插在整个行笔过程中的.一般来说,书家在创作激情进入高潮、书作内容出现大起伏以及笔头濡墨过多时等,易于出现疾厉的行笔速度,所书线条力感外露,飞白、枯笔不断出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凌厉爽快的艺术感染力.应当说,疾厉的行笔速度在整个行笔状态中处于次要、从属位置,因而不能-—贯到底地使用-初学者尤其要注意适当把握疾厉的行笔速度的使用,笼统地说,应当尽量减少疾厉行笔速度的出现,以免陷于油滑,浮躁.涩滞.此种状态似九牛爬坡,逆水行舟,艰准前行,步履蹒跚.涩滞行笔速度让人明显感觉,书者似乎正艰难地克服横亘在笔下的高山大川,蜗牛般地向前进,所书线条高古、苍劲、老辣,墨色凝重,偶尔于不经意之中留下些许枯笔印记.涩滞行笔速度,尽管在一幅书作中出现的频率不十分高,但是,成功地运用涩滞行笔速度,最易于表现书法艺术那种“气韵生动”、“富有生气”的效果.但是,涩滞的行笔速度在书作中的运用不能滥,更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极易使整幅书作显得“破”、“乱”,显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一般地讲,涩滞行笔速度大都使用在整幅作品的“换气”之处,即笔锋贮墨行将用尽时.有些人在涩滞行笔时,手故意颤抖,所书线条一顿一顿的,似乎显得很有力.其实,这是一种病笔,做作味儿浓,实则不可取.适当的做法是,保持中锋角度,笔锋着纸深度适当加大,徐缓而肯定地将笔锋推出,收笔不顿不驻.顿却.此种状态似巨流涡旋,蛟龙养目,貌静实动,蓄势储锐.顿却行笔速度表现为笔锋着纸过程中的停顿.这种行笔貌似停顿,实际上随着笔锋着纸深度以及笔锋角度的不同,停顿的“原点”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同时,顿却行笔速度虽“停”,却蓄势待发,随时将写出下一笔画来.所以,顿却行笔速度,表面上、现象上是停顿,实际上则是在动,甚至酝酿着更大的动作.因此,顿却是毛笔书法行笔速度不可缺少的状态,且运用很普遍.因为,缺少顿却行笔速度的正确使用,书作往往容易产生内涵缺乏、线条无质感等弊病,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一般地讲,顿却行笔速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静态中求变化.顿却行笔速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增加线条的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因而,使用顿却行笔速度时,一定要寓静于动,通过较静态的行笔速度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动感效果来.拚抢.此种状态似鱼跃龙门,饿虎扑食,惊心动魄,凌厉锐气.拚抢行笔速度主要表现为,线条飞动凌厉,笔断意连,让人明显感受到书者激越澎湃创作心态下的爽利、决绝的行笔态势.”拚抢行笔速度较之疾厉行笔速度,更快更猛更激烈,甚至会出现线条的形断.观看书家运用拚抢行笔速度作书,给人一种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般的感觉和印象.拚抢行笔速度大多比较适宜行草、狂草之类书体的创作.当然,在其他书体中,这种行笔速度也时有出现.拚抢行笔速度,往往要求书者驾驭毛笔的能力要强,否则容易出现笔笔露锋的弊病,给人以不沉着、笔墨基本控制能力欠佳等感觉.所以,初学者要慎重对待,不可随意为之,可以将之作为一种行笔速度技法进行研究学习,创作时要待笔墨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后再适当加以运用.拚抢行笔速度,一般要求笔锋着纸深度要浅,有时几乎是笔尖轻着纸面,且笔锋角度以中锋为佳.屈折.此种状态似春蚕作茧,冬眠僵蛇,屈就成势,以图整体.屈折行笔速度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为了整幅书作或整个字的完整、完美,仄起笔锋,不顿不挫,不激不厉地“小心”运笔,以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屈折行笔速度在折画的书写时,表现得最为典型.因为折画是汉字书法里一种比较特殊的笔画,行笔速度过快,易于造成锋芒外露,外拓严重;过慢,则又可能造成过于肥大、比例失调等现象.因此,在使用屈折行笔速度时,要将笔锋稍稍提起,仄起笔锋,缓缓地折过,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当然,屈折行笔速度不止在折画中使用,用在其他笔画上也能产生较好的作用和效果.屈折行笔速度所产生的含蓄,圆润,连贯等艺术效果,往往为整幅作品增添巨大的感染力,令读者为之倾倒和称奇.
  总之,行笔速度是书法学习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法要点,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才能逐步掌握.上面所述几种行笔速度,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而是必须将它与其他书法技法联系起来,一起分析、研究、学习,否则,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和创作目的.(作者:张运国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