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教学有哪些问题和对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08:45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哪些问题和对策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哪些问题和对策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哪些问题和对策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哪些问题和对策
这就告诉我们,古诗词的教学和文言文的教学,它们的目标、手段、方法的区别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古诗词,西方有一句名言说,“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而文言文的教学,大量的时间要花在扫除文字障碍,就是阅读、翻译、理解上.这两者各有各的特点.
1.古诗文阅读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古诗文阅读的目的.在我看来古诗文教学的目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目的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积累.一个是语言的积累.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语汇现在还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积累这些语汇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因此要积累语言.除此之外,我们觉得还应该有一种文化的积累.比如说,古诗文中有很多名言名句、格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还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都是有用的.因此,学好古诗文对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高欣赏品位.在我们古代的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精华的东西.我们在小学学了一些,到了初中再学一些,这样不断地积累、不断地阅读,从这些经典作品中获取各方面的营养,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要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背诵
第一,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就是要读.现在文言文的课堂学生读得很少,连老师的范读也很少,放一遍录音,听听名家的朗读,大家觉得很振奋,接下来看实词、虚词、注释.这样,文言文的味道就没有了.我们认为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或者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带着学生读,反复地读,读熟了,熟能生巧.
第二,要背诵.文言的名篇、古诗词的名篇都应该背诵,背下来了才是自己的积累.如果不积累、不背诵的话,过一段时间就忘掉了.我们的学生们现在正好是背诵的时候,趁这个最好的年龄段多背一些东西,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无论是对自己人格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还是工作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背诵要建立在理解、感知、体验的基础之上,背诵要有情感.现在很多学生背诵古诗,或背一篇古文,就这么读一遍,毫无情感地读一遍,这样是不行的.将古诗文应该记在心里,在诵读、背诵的时候,应该是从你心里流出来的,这个时候这些名著才能成为你的东西.如果只是机械地识记,过一段时间就又忘掉了.所以,在背诵的时候要理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关于背诵,很多人都认为要死记硬背.当然,我们主张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以后,古诗文的内容在头脑里面“活”了起来,这个时候的背诵是积极的,是能够记得住的.而且一个人记忆力比较好的年龄阶段,就是小学到初中的阶段,背诵的能力最强,到了高中这方面的能力就要衰退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一定的死记硬背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形式,要让初中生全部吃透,彻底了解是很不容易的.他只能实现一部分目标,全部目标的实现需要留在以后,慢慢地像牛消化的过程一样,不断地反刍吸收营养.所以,要反对死记硬背,但是也不能要求完全理解以后再背诵.这使我想到过去的私塾教育,那时候的小孩儿读的、背的那些东西很多是不理解的,但是老师逼着你背,背不出来还要打手心,很多人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当他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那些东西就起作用了.我们好多名家,包括很多数学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苏步青先生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他说,他的文学功底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叫他背《孟子》.那个时候他对孟子的理论没有多少了解,但是他说背《孟子》比请一个数学教师教他数学还重要.所以,首先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背诵.如在背诗词的时候,头脑里一幅一幅的画面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很开心,对有些东西理解不了,就要硬着头皮去背,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第三,要用.要在运用中不断地加强积累.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每天背一首诗,到了中学之后每周背一首诗,背了很多很多诗.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敢叫他发言,他一发言就是那些诗词,老师不能判定是对还是错.当然这个老师的做法有点问题,但是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积累多了以后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交流.还有一个学生,上初一的时候,写周记用骈体文写.当时老师不相信,说你这是抄的吧.他走到黑板前,当堂就用骈体文写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现在这个孩子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各方面,都比同龄人要好很多.
3.把文言文难易度定在“浅易”
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它的难易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浅易的文言文.对“浅易”怎么理解呢?第一,就是文字的障碍比较少,学生基本上能够读得懂,有不懂的借助工具书可以看懂.第二,篇幅相对短一些,结构不那么复杂,学生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能够看完.第三,就是典故比较少,学生不需要借助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积累来读懂这些文章.当然也要有适当的典故,可以让学生积累,但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四,内容容易让学生理解.现在初中教材选的那些古诗文都是比较浅易的.
4.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得把它作为一篇文章来读,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描写了几个人物,诉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文字障碍,如实词、虚词和句式,这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障碍,解决障碍的目的是要读好这篇文章.现在我们的教学是反过来的,本末倒置:教学文言文,首先想到的是解决多少实词、多少虚词,然后是句式,哪几个句子是要翻译的.当然,对内容的理解要注意一个度.比如《桃花源记》,知道它描绘了一个平等的、安宁的美好社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三峡》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四时的美景,《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像君子一样的高尚的品格.这些就是所谓的“文”,教的时候点到为止,不要做过深的追究.有一位老师教学《曹刿论战》,问学生一个问题: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还可以回答.他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这第二个问题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和认识的水平.所谓的“言”,就是文言基础知识.读文章不等于说不要解决文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还是要的,实词还是要讲的,一词多义还是要讲的,虚词还是要讲的,翻译还是必需的,但是不是为讲实词而讲实词,不是为讲翻译而讲翻译的,而是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在讲的过程中,在运用的过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读第二篇再遇到它的时候再来理解,这样循环往复,这些知识就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举一反三,那就成了他们的东西了.在读的过程中语感也就出来了,学生也爱读文言文了.现在学生为什么不爱读文言文?问题在于老师的引导,你一讲实词、虚词,学生就怕了,一怕他就不想读了.
目前,总体上讲,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重言而轻文的倾向,不把文言文当作文章讲,直接就去翻译.我们看到有些学生的课本,其他课文的笔记记得很少,唯有文言文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老师的讲解,老师的翻译,全都写在上面,并用这样的方法对付考试.课程标准要求到一定的时候对文言知识进行适当的梳理.学一篇课文的时候,学习实词、虚词、句式,是为了解决阅读的障碍,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如一年甚至是初中阶段结束之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文言文知识进行整理,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对三年的文言文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方面的整理、巩固、提高,同时也可以为中考做准备.我们反对为知识而知识,但是到一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梳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这种梳理是一种归纳,而不是演绎.要等到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之后再来归纳,使学生弄清楚实词一条线,虚词一条线,句式一条线.这样一种归纳,就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现在,很多老师是演绎,是从原理、规律出发去阅读.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老师编写了大量的文言文的语言练习,实词一条线,虚词一条线,句式一条线,不认真地引导学生读文章,或者课上的文章都没认真教,就直奔语言而去,或者课上的文章是认真教了,但是课外不引导学生自己找一些相关的比较浅易的文言文来阅读,只靠那几篇课文,要培养语感是很难的.不读文章,只让学生做练习,甚至有的是完全模仿高考的题型来做,这是本末倒置的.这样做,时间花了很多,但倒了学生的胃口,觉得文言文毫无趣味,不可能积累文言语感,更谈不到文化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