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怎么定义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8:32:56
米是怎么定义的

米是怎么定义的
米是怎么定义的

米是怎么定义的
米的定义分好几个阶段
米的最初定义是由1791年法国国民代表大会确定的,一米等于地球子午线1/4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
国际米原器的准确度为0.1微米,即千万分之一(1×10-7).到20世纪中叶,这个准确度已无法满足精密机械制造业和计量学发展的需要.于是有人提出用原子辐射波长值取而代之的建议,因为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自然基准.不久发现新研制的氪-86低压气体放电灯,在一定条件下辐射出的橙黄光谱的真空波长值是个“定值”.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废除国际米原器,将米定义为,氪-86原子的2P10和 5d5能级之间跃过所对应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样米的准确度达到十亿分之四(4×10-9),它意味着在1000公里的长度上误差仅为4毫米.这是米定义的第二次变迁.
几乎与此同时,一种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强(相干能力强)的激光问世,其特性优于任何已有的光源.随着稳频和伺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使激光器输出频率的稳定性和复现性提高到百亿分之一(1×10-10),而后测得的真空中光速值为299792458米/秒,其准确度也比过去提高了100倍.
在这种背景下,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提出,米定义可以通过光速表示,并认为光速值保持不变对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光速值不再是可测的量,而是固定不变的常数,长度则可以建立在光速为常数的基础上,通过时间或频率确定.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行进路径的长度.这是米定义的第三次变迁.

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