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粒子散射 (3 18:20:20)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表明了A.原子核外的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6:32:13
a粒子散射 (3 18:20:20)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表明了A.原子核外的电

a粒子散射 (3 18:20:20)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表明了A.原子核外的电
a粒子散射 (3 18:20:20)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表明了
A.原子核外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转   B.原子核外的电子对a粒子的作用可忽略
C.原子核里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D.原子核的大小远小于原子本身的大小
我选BCD,答案是BD,为什么C不选?

a粒子散射 (3 18:20:20)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表明了A.原子核外的电
审题,题中“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不能得出“原子核里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

C“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不是很准

C选项这句话应该是对的,只是不能由题中“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

显然是C嘛。
这就是要考你 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表明了 原子钟绝大部分是空的。 几乎所有的质量都在原子核中!!!

质量与万有引力有关,万有引力和库伦力相比可以忽略

应该是CD吧 “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即说明有少数a粒子被阻挡了 而a粒子要被阻挡必定是带同种电荷的原子核内部的正电荷 绝大多数 便说明原子核很小 对a射线的影响很小

全部正电荷怎么对呢?和题目不符啊!!!!!仔细阅读下面的吧..........特别是最后一句啊!!

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1]。是1909年 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

全部展开

全部正电荷怎么对呢?和题目不符啊!!!!!仔细阅读下面的吧..........特别是最后一句啊!!

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Geiger-Marsden实验或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1]。是1909年 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欧内斯特·卢瑟福指导下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的一个著名物理实验。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照直穿过薄金箔,偏转很小,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角度比汤姆孙模型所预言的大得多的偏转,大约有1/8000 的α粒子偏转角大于90°,甚至观察到偏转角等于150°的散射,称大角散射,更无法用汤姆孙模型说明。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又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正电荷联系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原子核,电子绕着核在核外运动,由此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说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卢瑟福的散射公式后来被盖革和马斯登改进了的实验系统地验证。根据大角散射的数据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径上限为10-14米,此实验开创了原子结构研究的先河。这个实验推翻了J.J.汤姆孙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联系在一起均匀连续分布于原子范围,电子镶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为建立现代原子核理论打下了基础。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试验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为了要考察原子内部的结构,必须寻找一种能射到原子内部的试探粒子,这种粒子就是从天然放射性物质中放射出的α粒子。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来进行实验,图14-1是这个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在一个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射到金箔上。当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用显微镜来观察。为了避免α粒子和空气中的原子碰撞而影响实验结果,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内,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移动。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
发生极少数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现象是出乎意料的。根据汤姆孙模型的计算,α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不到α粒子的1/7400,α粒子碰到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正电荷又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α粒子偏转的力就不会很大。然而事实却出现了极少数α粒子大角度偏转的现象。卢瑟福后来回忆说:“这是我一生中从未有的最难以置信的事,它好比你对一张纸发射出一发炮弹,结果被反弹回来而打到自己身上……”卢瑟福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区域,才有可能出现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由此,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nucleus),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按照这一模型,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α粒子运动的影响很小,影响α粒子运动的主要是带正电的原子核。而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核较远,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运动方向几乎没有改变,如图14-2(b)中的1、3、4、6、7、9,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可能与核十分接近,受到较大的库仑斥力,才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如图14-2(b)中的2,5,8。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10-14米,原子直径大约是10-10米,所以原子核的直径大约是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收起

不选C的原因与不选A的原因相同:从理论上讲,二者都是对的,但是与本体所要表明的观点无关。题中说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发生这种现象我们便可知道在原子里原子核所占的空间比是很小的,即原子核的大小远小于原子本身的大小由此可得D。原子中的是有电子的,而a粒子本身是带有正电的,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电荷相遇是相互吸引的,不会发生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的,由此可见原子核外...

全部展开

不选C的原因与不选A的原因相同:从理论上讲,二者都是对的,但是与本体所要表明的观点无关。题中说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发生这种现象我们便可知道在原子里原子核所占的空间比是很小的,即原子核的大小远小于原子本身的大小由此可得D。原子中的是有电子的,而a粒子本身是带有正电的,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电荷相遇是相互吸引的,不会发生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的,由此可见原子核外的电子对a粒子的作用很微小,可忽略。“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并不能说明C项的描述,试想虽说原子核里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但是毕竟原子核与原子相比如同诺大的足球场上的蚂蚁——小的可怜呀!他所具备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又怎么抵挡庞大的a粒子的大军压境,更何况是在一个广袤的战场上,原子核如同一位万夫莫当的大将,一人之力又如何能抵得上敌方的千军万马,他所对付的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可以从他眼皮子底下逃过的。

收起

a粒子散射 (3 18:20:20)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了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表明了A.原子核外的电 a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什么(3点)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什么 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说明 a粒子散射实验,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是 a离子碰撞试验1910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用a离子轰击金属薄片,只发生a离子的偏转,反弹和沿直线通过三种现象.我在想为什么当时没有出现a粒子(氦原子核)与被攻击的 根据a粒子散射现象,为什么核外电子在高速运动着 关于卢瑟福的a粒子实验散射实验结果(初中) 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理由是 (简答)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试验 中能得出金箔原子结构的那些结论 对a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分析,怎么得出原子核的电荷Q? 如果是汤姆孙枣糕模型,那么a粒子散射实验应该是什么现象 为什么核外电子在高速运动着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与其他科学事实 卢瑟夫的a粒子散射实验能证明存在质子吗?为什么? 怎么用 a粒子散射试验 来说明原子一定带正电 a粒子散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金箔而不是铝箔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