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被哪国所灭?势力范围及国君都有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0:22:10
邹国被哪国所灭?势力范围及国君都有谁

邹国被哪国所灭?势力范围及国君都有谁
邹国被哪国所灭?势力范围及国君都有谁

邹国被哪国所灭?势力范围及国君都有谁
邹国即邾国,春秋时期又分为大邾国和小邾国,大邾国在战国时期又称为邹国,战国初期邹国先为楚国所灭,之后不久小邾国也为楚国所灭.
  邾国国君姓曹(古曹字为女字旁加枣),与楚国国君一样,其先祖都是远古时期的陆终,是祝融六姓之一.
  所谓的祝融六姓是:
  1、昆吾,封地在现在的郑州,所以郑州又被称为昆吾旧居,夏朝末年为商所灭.
  2、参胡,不明
  3、彭祖,封地即现在的徐州市区,所以徐州又叫彭城.商代末期为商所灭.
  4、会连,不明.
  5、曹姓,封地在在济宁市邹城市一带,春秋时期扩展到现在枣庄一带.名义上为鲁国的附庸,实际上长期与鲁国敌对,在与鲁国的争夺中互有胜负.到了春秋时期,其国一分为二,南部的枣庄峄城一带是为小邾国,其国君与邾国国君为同一家族.到了战国时期,邾(邹)与小邾先后被期远亲楚国所灭.
  6、季连,其后代在周朝初期封于楚,战国时期为秦国所灭.在秦末农民大起起义中,楚国曾一度复国,但楚怀王心被项羽杀掉之所,芈姓楚国也就彻底成为了历史.
  邾国(邹国)
  邾国国君列表(曹姓) 谧号 名字 在位年份 子女 记载来源
  不详 挟 武王年间 不详
  不详 非 不详 不详
  不详 成 不详 不详
  不详 车辅 不详 不详
  不详 将新 不详 不详
  不详 訾父 不详 不详
  武公 夷父颜 鲁武公、懿公年间 不详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不详 叔术 前795年—前781年 不详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不详 夏父 前780年—? 不详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中间一世不详)
  不详 仪父克 ?—前678年 邾子琐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十六年
  不详 曹琐 前677年—前666年 文公蘧蒢
  邾文公 曹蘧蒢 前665年—前615年 定公貜且, 公子捷菑 左传文公十三、十四年
  邾定公 曹貜且 前614年-前573年 宣公牼 左传文公十四年、成公十七年
  邾宣公 曹牼 前572年—前556年 悼公华 左传襄公十七年、成公十八年
  邾悼公 曹华 前555年—前541年 庄公穿 左传昭公元年
  邾庄公 曹穿 前540年—前507年 隐公益 左传定公三年
  邾隐公 曹益 前506年—前471年 桓公革、公子何 左传哀公七年、定公十五年
  邾桓公 曹革 前471年-(不详) 不详 左传哀公八、二十四年
  (桓公革以后世系不详)
  邾娄考公 不详 不详 不详 礼记檀弓篇
  邹穆公 不详 约为孟子之时代 不详 孟子滕文公篇
  注:
  1.桓公之后数世灭亡.
  2.曹挟至曹訾父世系之真确性有待考证.
  3.邾娄考公见于礼记檀弓篇,邹穆公见于孟子滕文公篇.邹穆公当为战国时人,邾娄考公之身份则仍有争议.
  邾国,亦称邾娄国,历史典籍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左传·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3个国家,即邾、小邾(倪)和滥,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我们通常所说的邾国,不包括后两者.当代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其《邾分三国考》中,说其疆域大概为:“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邾国常受鲁国侵掠,《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也曾在反击鲁国的侵略中,“获僖公胄,悬诸鱼门”.不仅黎民百姓蒙受苦难,而且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从史书记载看,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 至于迁都原因,《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邾国国名之由来
  据《滕县金石志》载:“清道光十年(1830),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 ……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 ( 、邾)字.“许慎的《说文解字》:“ ,蜘蛛也,从黾朱声.”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郭克煜先生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图腾祟拜则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 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邾国,亦称邾娄国,历史典籍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左传·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在邾文公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3个国家,即邾、小邾(倪)和滥,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当在春秋前后.我们通常所说的邾国,不包括后两者.当代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其《邾分三国考》中,说其疆域大概为:“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邾国常受鲁国侵掠,《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也曾在反击鲁国的侵略中,“获僖公胄,悬诸鱼门”.不仅黎民百姓蒙受苦难,而且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从史书记载看,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 至于迁都原因,《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