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细节描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6:14:16
关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细节描写

关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细节描写
关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细节描写

关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细节描写
你好.
《父亲》这幅作品,采用的是照相写实主义手法.这幅作品呢,也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它深深的打动了很多人.虽然表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但从作品表面就可以感觉到作者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深沉的感情和精致的技法来创作的.
而它的原型,其实是大巴山的一位老农民.
在1964年呢,罗中立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当时附中的教学方针是,为政治服务,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群众当中去教学.所以在附中二年级的时候,他来到离家200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的大巴山新村小学.热情的村民将罗中立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围在新村小学的空场里,村长喊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
罗中立那天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后来和邓大爷一家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那个老人习惯抽长的旱烟,罗中立就总是坐在另一头给他点烟.渐渐的呢,罗中立很快就和邓大爷搞好了关系,夜里就和老人睡在一个床上,而邓开选老人也就成为了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 -
其实罗中立呢,一直都认为是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可以看到,在这幅画中,老人那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恳切的目光.干裂、焦灼的嘴唇,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似乎饱尝过很多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里,捧着一个破旧的粗瓷碗在喝水.毛孔里渗着汗珠,还有那稀疏的胡须,以及脸上的那颗苦命痣,身后那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辛生活的烙印.这幅肖像画叫人们思考,使人黯然神伤.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那种百折不屈的精神.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使得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 -
在油画《父亲》最后定稿时,还有一处细节的修改.我们能够看到:在“父亲”的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罗中立为了缩小这个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所以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视的一支用竹杆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那个时代很常用的一个圆珠笔的形象.而当时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解放前是没有圆珠笔.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把一切艺术品都贴上政治标签,是“文革”期间最为流行的艺术思想.而圆珠笔这个细节深刻地诠释了油画《父亲》本身产生的历史,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外延意义.
罗中立把父亲的毛孔、汗珠都仔细地画出来、刻出来,并不是真正学超级写实主义根据照片分格放大,从局部到局部的画法.超级写实主义用科技化的写实技术仿真,从局部到局部,没有视觉重心,观看时画面每个部分似乎都在抢你的眼神、抢你的视线,使你的视觉心理产生莫名其妙的慌张感,一种失措的焦虑.这是超级写实主义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父亲》的画法很细致,介于学院写实画法和超级写实画法之间,很特殊也很特别.这种画法很笨、很涩、并不潇洒、帅气,但恰恰是这种画法适合画“父亲”这样一个老实巴交、木讷艰辛的老农民,并且适合中国人视觉心理对农民的认知.我们想到农民时,几乎没有年青的,都是皱纹满面、风雨磨砺的老农民形象.技术够用就行了,过则炫耀,差则不到位.艺术性么,就是要技术和观念恰到好处的结合.- -
其实我觉得,《父亲》最动人的地方既不是他干渴的嘴唇、粗糙的皮肤,而是他流露的眼神.那不是丰收的愉悦的表情,也不是一个完全麻木的、完全失望的眼神,其中有一种对观画者的期盼和渴望,甚至是诉说和诉求.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中国农民的形象塑造,而是通过这一形象呈现出了个人内心中对人生、对未来的期待与迷惘.所以这个眼神能抓住观画的人,使人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