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作文,读中国十大名著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14:27:49
求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作文,读中国十大名著的读后感

求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作文,读中国十大名著的读后感
求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作文,读中国十大名著的读后感

求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作文,读中国十大名著的读后感
打小生活在淄博这片沃土中,一直都对家乡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更对淄博的文化充满了崇拜.特别是在我认识了《聊斋志异》这本书后,更是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敬意.《聊斋志异》不像《资治通鉴》、《论语》之类,既没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也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的仅仅是妖、狐、鬼怪之类.作者蒲松龄就是根据自己听到的市井小说以及自身精力把这些妖鬼花木刻画的入木三分.在20世纪郭沫若先生就曾给予《聊斋志异》“画狐画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高度评价.
《聊斋志异》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犹如人间三季:
春季——爱情篇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总是给与我们希望.一切制备都在萌芽中,爱情的种子也开始孕育了.
瞧!《小倩》中的宁采臣与小倩不畏恶魔,冲破魔爪最终走到了一起;再如《阿宝》中孙子楚与阿宝虽然在封建社会中“门不当户不对”,但是依靠着孙子楚的精诚,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是人们生存的动力,相爱的男女之间只要付出真心,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喜结连理.
秋季——科举篇
都说现在的学生要挤独木桥,殊不知封建社会中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更是古代读书人的生存之路.
看!《叶生》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王子安》中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就连阴间的《考弊司》都要收受生初次谒见时的贿赂,否则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考生的心理和神态被作者描绘的惟妙惟肖,入场考试如出笼的病鸟,等候喜报日日坐立不安.作者正是通过对考生心理和神态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古代科举制度对人们的肉体和灵魂的摧残.
冬季——官场篇
虽说冬天来了,春天就不再遥远,可是这寒冷的冬天又能带给我们多少痛苦呢?
促织,一只小小的昆虫,就因为官员的喜好,下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人民的政治、经济、肉体、灵魂等都受到了严重迫害和残害.官场的黑暗,现实的残酷,甚至不放过白翁的梦:儿子的县衙内简直成了吃人的森林,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儿子则变成了老虎.《狼梦》分明在暗示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
人间况且如此,三界也是如此,席方平赴阴间代父席廉伸冤,甚至跑到了阴间,但是由于城隍、郡司和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结果席方平受尽了折磨.幸亏苍天有眼,毫不气馁的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才使冤案昭雪.就连蒲松龄也不禁感叹: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正如歌词里说的一样,“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聊斋志异》以不一样的视角来诠释了社会真实的一面,谁不说聊斋好呢?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

全部展开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收起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
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是罗贯中所作。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

全部展开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
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是罗贯中所作。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版本: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现在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号耐庵。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收起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前一阵替朋友捉刀写的,虽是拼凑,但也道出了我的真实想法,这里就不作修改的拿出来。
很久没有认真的读过毛泽东的文章了,今日这《新民主主义论》也只是草草的看了一遍。里边的许多当时常被提起的名词现在读来竟有些考古的味道。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在以...

全部展开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我眼中的中国文化

前一阵替朋友捉刀写的,虽是拼凑,但也道出了我的真实想法,这里就不作修改的拿出来。
很久没有认真的读过毛泽东的文章了,今日这《新民主主义论》也只是草草的看了一遍。里边的许多当时常被提起的名词现在读来竟有些考古的味道。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在以世界上少有的加速度发展着,WTO,申奥,三个代表这些才是热点,是当今理论学习乃至平常生活中常谈起的国家大事,而最近这些也被神州飞船,"群众利益无小事"等代替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以崭新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在带领着全国人民向着强国之路迈进着。作为一名中国人怎能不为之骄傲自豪。
但是文化呢?突然感到有点空空的!
《新民主主义论》是借《中国文化》出版之际写出的,可见应该对于文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毛泽东也表示"说明一下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动向问题,或者也是有益的。"可见当时中国意识形态上两个重点政治和文化,而文化人在当时是绝对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毕竟他们代表了当时或旧或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当然这是由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那么现代呢?我国处于关键的转折点上: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体制改革。三者之间相对五四时期来说转换的时间很短,而后二者可以说是重叠的。谈谈我读过的一些这三个时期的书,算是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化的浅浅的了解。文革前,有一些名篇,丁玲,老舍等都贡献不少至今认为人乐道的作品,一时想不起来了。记忆清晰的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现在想来还有一股保家卫国的冲动。这些作品描述了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可爱的志愿军官兵的感人事迹,读来栩栩如生。文革期间的文化作品似乎很少,而我读过的似乎就只有《燕山夜话》,写得很好。小品文似的,学东西,长智慧,为当代人与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搭了一个别致的小道。其他关于文革的作品都是后来写的了,而且大多是描述文革中的种种人性间的关系,有一些自省的意味。事实上这也是文革结束后文化界的一个不小的写作领域:抗日,内战以及文革的追描。而写改革开放如沐春风的似乎不多,或许是我看得不多,《红旗》,《当代》,《啄木鸟》写得不多吧。很快我的文学的记忆有增加了改革这一重要内容,主要人物在厂长,村长,镇书记乃至县书记,市长这些在基层领导身上,如何处理好上边的命令和下边的猜疑、不满甚至暴动是作品的主线。后来腐败题材又来了。
作品总是跟着时代再变,但我不知这是不是文化?毛泽东提到"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如今新中国欣欣向荣,可是新文化呢?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是什么呢?《新民主主义论》谈了这个问题,并且回答了,当然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可见,当时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文化是和主义联在一起的,现在我们似乎不谈主义了,谈的是思想,"三个代表"特别指出要代表先进的文化,而各处学习三个代表也有不少的文字报道。但是,这些文字的真实姑且不去考究,毕竟这些文字只是描写了占人民少数的共产党员的文化学习吧?农民呢?工人呢?描写他们生活的呢?如果从文化的继承性上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呢?五四时期的文化呢?"
"三个代表"里提到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的文化。具体怎么代表呢?我最近没有时间看文化领域的作品,没有切身感受。现在为各种课程、作业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可以谈谈教育。毕竟是文化教育。
说是文化教育,感觉文化的内容已经不多了,应该是科技教育了。想想古代的师兄们十年寒窗都在学习四书五经去还要加一个"苦"字,不仅替我们这一代人叫怨了。十年是不止了,学习的东西也不止9本书(虽然这么比不大恰当)。古今中外,感觉只学了"今"和"外",也就是外国近代的科技成果;"中"、"古"却学得太少了。最可气的是英语本是一种工具语言却被当成四书五经了,背来背去,还有全国的什么考试,来评定你的"秀才"功名。古代的哥哥们学了四书五经还可以一起饮酒做赋,没是泛酸;而如今的弟弟妹妹们见面除了hey, hello, bye bye 之类英语国家幼儿不用学都会的招呼之外,能顺畅交流的能占几分呢?英语的泛滥与语文的落魄对比之鲜明已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弱势了。试问无本之木能立于林?
时代不同了,文化也会变,但是要有民族的根,"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要为人民服务"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有民族的魂:"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论》在最后指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仍然适用于当代。毛主席在文章最后热情高呼:
"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
如今中国的航船已经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扬帆破浪。
相信文化的风帆必将为中国的远航提供力量。

收起